“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地方政府简政放权的时间表、路线图。如今,半年过去了,地方政府简政放权进展如何?权力清单是否落实到位?企业和百姓反应如何?记者近日在安徽、浙江、四川、海南等省进行了采访。
权责清单加快“落地” 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
轻点鼠标,登录安徽省电子政务大厅“阳光晒权”页面,包含十大类行政权力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一目了然,随机点击其中一项“行政审批”栏目,涉及单位的每一项具体行政审批权力的项目名称、实施主体、实施依据、责任事项、追责情形、承办机构、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都“晒”得明明白白。
作为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权力、责任双清单的省份,安徽省去年底就开始在全省75家省直单位全面推行权力责任清单。今年4月,安徽省进一步将省级政府权力清单晒到网上,专门建立省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集政府权力项目库、政务公开服务、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办事、电子监察和法制监督为一体,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政府行政权力流程,并实现在线申报和查询。
负责具体编制权力清单工作的安徽省编办副主任郭本纯认为,权力清单运行平台的上线不仅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政府权力图,而且增加了延伸的服务和监督功能,有效确保清单落到实处。据悉,从今年3月起,安徽省还在市、县同步实施权责清单制度,7月开始公布实施乡镇权责清单。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加快权责清单的编制和公示工作。在海南,上半年已经完成省级各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审查及编制工作,“两个清单”即将向社会正式公布。四川加快推进“权力清单”“收费清单”“负面清单”等清单制度建设,力促“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浙江省在去年6月不仅把省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在网上公布,还把市、县级权力清单也同步上网公布,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统筹设计、梯次推进权力清单。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亮点,从目前地方推进权力清单的进度看,中央的要求正在落地,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简政放权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具有深刻性、复杂性,未来还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双清单给政府套上“紧箍咒” 不可“乱作为”更不能“不作为”
“如果说,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部门对自我权力‘割肉’的过程,那么亮出清单则意味着政府部门给自己套上‘紧箍咒’,不可‘乱作为’,更不能‘不作为’。”郭本纯说。
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窗口首席代表严春说,自去年省里亮出权力清单、推进简政放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及时研究落实,将审批权该下放的都毫不截留地下放,同时为方便百姓办事,还推行资质类证书异地打印、电子化审批,让老百姓少跑路。
“过去为办一个资质证至少要往合肥跑两趟,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就可以领到证。”六安市公信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凡宝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权力下放的好处。
按照权力清单制度规定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安徽75家省直单位的权力都得到“大摸底”和“大清理”,省级政府权力事项从5405项减少到1712项,精简超过60%;行政审批事项从316项减少到213项,精简超过32%,非行政许可审批一律取消。
杭州市富阳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宋富华说,权力清单有效减少了政府权力审批事项,精简了办事环节。比如过去商务部门的酒类流通审批,原来需要8个工作日,现在改为备案,企业来了就办,十分便利。此外,通过推行几个部门联合审批,简化流程节约时间,大大加快了审批进程。
“长期以来,对于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的认识,存在权界模糊、权责不分的问题,没有真正找到权责一一对应的突破口。”郭本纯认为,由传统的“针对部门讲责任”,转为“针对具体行政权力讲责任”,通过权力清单将每项行政权力所对应的责任细化到条、落实到款,实现权力与责任一一对应,有效形成了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完整链条。
权力不能再任性 百姓才会更放心
权力清单的推行特别是网上审批和政府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百姓审批办事上了“高速路”。
“过去为了审批快点顺点,往往负责人亲自跑,跟审批人员拉近关系。现在网上审批有时限要求,不用见面,谁办都一样。安徽亳州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最近他们厂里上马一个新项目,通过网上申请办理,4天就获得审批。“办事人与审核部门面都没见,连证照也由政府免费邮寄至办事人手中。”
“权力不能再任性,百姓才会更放心。”海南省海口市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兆澍坦言,省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推行将简政放权改革推进了一大步,进一步感受到政府改革的决心和魄力,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据统计,权力清单制度推行以来,各地简政放权有了明确的量化成效,市场主体的活力也被大大激发。仅安徽省,省级权力事项精简率就达68.3%,市、县级精简率分别超过50%和30%。去年3月份以来,全省新登记企业14.2万户,同比增长51.4%,创近年来新高。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拍卖行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