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古玺到现当代篆刻创作,在这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印面文字的布局排列顺序种类在逐渐减少,到目前仅仅剩下两种常用的基本体式,一种是最常见的“自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顺序,这种基本体式自古至今不论是官印、私印还是收藏、鉴赏及吉语闲章等类都在沿用,另一种则是回文印。
所谓回文印,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印章文字的排列顺序,把回旋排列文字的印章称作回文印,亦作“迴文印”。回文印通常出现在四个字的内容上,三个字的鲜见。按其用途可分为三类:一是回文官印,二是回文私印,三是吉语闲章回文印。
徐正濂 朝三暮四
一.当代印人对回文印形式的不同态度和理解
当代篆刻艺术较之以前,科学考古等技术使古印精华得以较好的重现和利用,大量的印章和古典印学资料得到广泛传播,为当代印人提供了极为宽泛的欣赏和取法空间,体现了时代风格的多样性。柳青凯在《试述当代篆刻持续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写道:“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私印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古陶、封泥、瓦当等,都可以作为直接入印的形式依托;甲骨、金器、泉铭、砖瓦、碑版、封范、残纸上的文字痕迹,也可以间接(印化后)作为入印的文字依托;而原始抽象符号、部落图腾徽志、先秦青铜饰纹、汉代画像石刻以及外国现代绘画的视角陌生,又为印章格调的升华提供了参与时代审美的思维依托。借助当代印刷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传播的网络优势,这些资料的普及与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为篆刻创作的参照价值,这些资源使当代篆刻艺术的持续发展拥有了相对完整系统的古典依托。”
刘一闻 伏枥老骥
回文印创作在当代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姓名回文印,这种创作形式被绝大多数印人所认同,这源于汉私印回文印形式的大量存在和对这一形式历史的传承。还有一种就是词句印用回文式,俗称闲章回文印,相比民国以前,这种形式被当代多数印人所运用,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同意见者。
刘一闻 闻一知十
1.延用派
所谓延用派,这里是指在创作上认可回文印这一形式的存在,并在创作中自觉地将这一形式运用到姓名印和词句印中,这类在当代颇多。代表人物:徐正濂、刘一闻。
两人的创作中回文姓名印是其常用的形式,词句回文印也显见,如徐正濂的“倚翠偎红”(图1)、“朝三暮四”(图2)、“甲乙丙丁”等,刘一闻的“伏枥老骥”(图3)、“闻一知十”(图4) 等。这种方法的运用多是因为存在于首字和第三字笔画数略同, 或少或多,而二、四两字与一、三两字的笔画反差很大,从而形成对角呼应,造成疏密反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样的内容若不做回文,顺式排列,就会产生头重脚轻或上轻下重的不和谐感。就算是回文和不回文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大致相同,那么多一种选择方法不是更好吗?
2.反对派
所谓反对派,即不提倡这种形式在词句印中的运用,认为词句印用回文式属小家子气,非大将所为。代表人物:石开、余正。
石开在中国书法院讲课时曾留给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词句印用回文印,古已有之,至今还有许多印人在延用,但你是否注意到吴昌硕、黄牧甫、赵之谦、齐白石,乃至当今几个名家却不约而同地不用这种形式,为什么?如果你找到其中真正的理由,那你就有了大师的直觉和大师的审美心理。问题虽小,却考验你的审美素质。”他的这一观点对当代篆刻创作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认同者数量在逐渐增加。
清 黄牧甫 紫萝山樵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查阅了吴昌硕、黄牧甫、赵之谦、齐白石印谱后发现,黄牧甫有三方词句回文印,其中包括斋号和闲章,分别为“寿同金石”(图5)、“紫萝山樵”(图6)和“锲不舍斋”(图7) 。
石开等人所认为小家子气,非大将所为不外乎是认为创作者的这种手法意图过于明显小巧,是在正常手法处理不好时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创作者没有办法的办法。
清 黄牧甫 锲不舍斋
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蒋仁的回文词句印“真水无香”(图8),此印为何要做回文呢?若按正常顺序排列,“真”“水”一列在右,“无”“香”一列在左,“真”“无”两字居上“水”“香”两字居下,这样就会有上密而下疏,头重脚轻的不协调感。而做回文后,则疏密繁简错落,形成对角呼应。“真”和“水”之间的笔画又神奇的组成了一个“水”字。起到了“真”和“水”之间的过度指引作用,完成了巧妙地起承转合。不仅没有使印面格局变小而且匠心独运堪称回文闲章的典范。既然回文能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为何我们要反对呢?
清 蒋仁 真水无香
3.质疑派
质疑派也可算作是反对回文形式,认为姓名回文印文可不按回文顺序去读,在一定程度上质疑回文印这种形式的存在。代表人物:韩天衡。
虽然韩天衡没有公开提出反对回文印,但从他的《对于姓名回文印释文的一点意见》和其主笔的《篆刻三百品》中采取“某印某某”的形式可以窥见他的观点。
明 汪关 汪泓之印
《篆刻三百品》中收录了明苏宣的回文词句印“流风回雪”(图10)和回文姓名印“汪泓之印”(图9),在“流风回雪”的评析中说到:“……回文印的章法与寻常章法小异,也没有改变此印平实的面貌……”笔者认为此印作回文则大大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流风回雪”一印,“风”和“雪”笔画繁多,“流”和“回”笔画稍简,“流”字六条纵势笔画与“回”字六条横式笔画形成对角呼应,是其回文用意和高明之处。“汪泓之印”是明篆刻家汪关为其子汪泓所制,《篆刻三百品》中释为“汪印泓之”,这种错误更是显而易见了。
二.当代回文印的个别现象
至黄牧甫,明人所允许的和不允许的回文形式都已出现,但大格局还是保持在不会产生歧义的前提下,我们先不去考虑对与错或应不应该。回文印作为一种章法形式和艺术手段,很难去评价真正意义上的对错,只能商榷其手法的高低和妥当与否。
清 黄牧甫 胡远芬印
1.反向词句回文印
通常的回文印一直是按自右上—左上—左下至右下的回旋顺序,反向回文印则是按照其相反顺序自左上—右上—右下至左下。明徐上达《印法参同·章法类》:“回文印,独双名用之,多自右而左,复回右也。亦有自左而右,复回左者。”
这种反方向的回文印黄牧甫有过两方私印“胡远芬印”(图11)、“江孝昭印”(图12)但是这方印让人一看便知是“胡远芬印”“江孝昭印”不会误读成其他顺序。
清 黄牧甫 江孝昭印
2.回文印的省简问题
关于回文印中字的省简问题,这是当代才有的现象,古代没有。若要省简,什么位置的字可以省简,什么位置的字不可以省简呢?
在《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作品集》中,篆刻家毕和生有“象外之象”(图14)一印,回文,一个“象”做两个用。对于这种省简方法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象”旁边的省略符号“=”,所起的作用是“象象”的意思,只可用在上下顺序读的时候,若用在此处很容易让人误读为“象象外之”。若回文印非做省简,想必省简首尾二字是绝对不可以的。
田雨潇 日有千万
3.不含姓氏的回文印
回文私印自汉代至明清流派,不论“某某某印”“某某之印”和“某某私印”都是姓+名字,当代回文私印的创作中出现了不带姓氏,只是“名字+墨戏”“名字+书画”等此类形式,我们先不去研究这种形式可不可以,至少由于没有姓氏又无“印”字,所以很容易当做闲章造成误读。
4.容易造成误解的别号
如“齐鲁狂人”这样类似的别号,如做回文安排,很容易让人产生释读困难,误解为“齐人鲁狂”。
5.界格的运用
印文中的界格,亦称格眼,“格眼有竖分界者,有横分界者,有横竖“十”字分界者,有横竖多为分界者,有横竖不用分界者。然不用分界者,又有不分之分在,盖不分以画,分以地也。古印虽有长短阔狭,伸缩相让者,亦相字势取巧尔,终是不必若急就章,歪斜尖跨,则已出格不拘”。界格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标明印文顺序,对印文顺序进行引导;二是美化印面,起到调味和辅助的作用。汉代以后,回文印一般都不使用界格,实在要用的也应用“十”字界格。当代篆刻家刘一闻在运用回文格式时就善用十字界格。而当代有些人就不懂这些不注意这点,在回文印上使用了“|”竖线界格,结果画蛇添足造成笑话。
毕和生 象外之象
三.结语
我们在肯定词句回文印这一形式存在的同时,也应该认清他所具有的价值和艺术性,由于回文所能产生的疏密、对比,使印字更有主次、有层次,既有变化又见同一,使得同样四字的内容具备了更多形式的表现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内涵,这也是篆刻章法最关切的问题。当今篆刻创作需要更多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说我们应该在不造成词句重大“歧义”,又确实能提高其艺术表现力的前提下允许回文印这一形式的存在。
作者:佚名 来源:荣宝斋
|